熟悉Google Analytics的介面應用與操作,才能快速且深入的了解數據。
這篇要介紹的介面是,關於更改日期範圍及時間區間。

日期範圍的選擇

日期範圍一開始的預設值是「自訂」,「自訂」的範圍是過去一個月的資料,不包含當天的資料,例如:今天是4/15日,則你會在Google Analytics報表裡看到3/15-4/14預設一個月的資料。
為什麼不包含「當天」資料?
因為「當天」的資料還沒有有收集完整,如果也加入了「當天」的資料,會導致整個平均數字會一直變動。
其他的預設值還有:
- 今日
- 昨日
- 上週:上個禮拜一至禮拜天
- 上個月:例如今天是4/15,選取「上個月」則範圍是3月份
調整日期有很多種作法:
- 先選「起始點」,在選「結束點」。
- 直接KEY入日期。
- 如果你要選取一整個月份,也可以在月份的地方點選,就會選起整個月了。
想要比較其他日期範圍要怎麼做?

勾選「相較於」。
可以選擇Google Analytics的預設區間:
- 自訂
- 上一個時段:根據上方的日期範圍往前推相同的時段,例如一開始選擇的是3/1-3/31,則上一個時段就是,1/29-2/28。
- 為什麼不是2/1-2/28?
- 因為上一個時段的基礎是「天數」。如果你一開始選擇的天數是31天,那Google Analytics就會幫你回推31天為「上一個時段」。
- 所以,如果你想要比較3月與2月的資料,要使用「自訂」,自己選取日期範圍。
- 前一年

透過日期範圍的選擇,就可以選定日期範圍觀察訪客的趨勢變化。找出數據是否有突然增加或突然下降的情形,這類的變化可能就是我們需要注意的地方了。
趨勢圖中的時間區隔
右方第二個紅框

這個功能是讓我們選擇圖表排列的方式,預設值是「天」。
觀察2個月以內的資料,一般我都會使用「天」。但如果是更長一點的時間區隔,例如一季、六個月、一年或更長的時間,這些就會調整排列的方式用「週」或是「月」來觀察。如果時間長,但區間卻選擇很短,圖表內的數據就會很多,有時候會忽略掉一些重要訊息。
來看看以「一個月」的資料來說,不同圖表排列方式會是怎樣的呈現方式。
每小時

天

週

月(把日期範圍改成一年)

上面的圖表有一個是「每小時」,這個圖表可以讓我們知道訪客是在甚麼時刻來到網站的。可以藉以判斷甚麼時間可以執行具有「生產力」的訊息,安排廣告活動時間,例如11點特賣會。或者停機維護時間等資訊。

透過這圖表,可以協助我們決定廣告投放時間或是暫停時間、病毒行銷活動的安排、或是網站維護時間的最佳時間。
有個要注意的地方:時區。如果你的網站訪客來自世界各地,需要注意是否有一定數量的訪客來自不同時區的地方。
以上就是Google Analytics的介面應用與操作-日期範圍與時間區隔,謝謝你的收看,下回見!
2 篇迴響
請問,GA 有辦法比較更小的時間段嗎?
比如今天早上七點到下午三點比昨天早上七點到下午三點這樣的時間段。
謝謝。
目前既定的報表只有「目標對象」的「總覽」可以切換成小時。
您可以新增一份「自訂報表」,維度選擇「小時」,指標就看您要哪些(ex:工作階段、停留時間、跳出率等),要比較的時間區隔自己選擇!(只能選擇日期,無法挑選小時)
不知道有沒有幫助到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