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有不少人跟我一樣有一個問題:Google 的 Analytics 報表裡,為什麼要有兩三種篩選功能?
在這篇裡,我把我對Google Analytics三種篩選功能的認識,做一個簡單的整理,讓大家也能清楚這三種篩選功能的差別。
第一種篩選功能是:篩選器

篩選器在管理員介面底下。
篩選器會在資料進入Google Analytic報表時,就將資料做篩選。換句話說,如果我設定了一個「排除」的篩選器,那資料會直接被排除掉,不會進入到報表裡。舉個例子:我設定了一個「排除」來自台灣的流量,則整個Analytics裡,都不會有來自台灣的流量。(如果,剛好網站的流量來源地區都是台灣,那整個報表就不會出現數據。所以,使用篩選器要慎重啊!)篩選器可是具有「破壞性」的篩選阿!
關於篩選器的操作,可以參考這篇文章:篩選器設定。
第二種篩選功能是:進階區隔

進階區隔在每份報表的報表標題下方。
當你想要抓取特定資料數據,進階區隔就可以派上用場囉!你可以使用報表裡的預設區隔,也可以自訂區隔。套用進階區隔之後,每份報表都會被套用,如果不想套用,請取消套用。進階區隔不像篩選器具有「破壞性」!
進階區隔可以針對既有的資料數據做篩選,而篩選器只能針對設定篩選器之後的資料數據做破壞性的篩選。另外,可以將常用的區隔自訂儲存起來,方便之後使用。
第三種篩選功能是:表格篩選

表格篩選在每份報表表格的右上方。
表格篩選著重在報表的內容做篩選。預設的維度是主要維度,如果有次要維度,則要切換到「進階」裡做維度的選擇。表格篩選比較是暫時性的篩選,例如:所有來源報表裡我想看所有google來的流量,就可以篩選google,如下圖:

表格篩選無法像進階區隔一樣可以儲存,且表格篩選是針對報表呈現的內容作篩選。
這三個篩選功能,各有各的使用時機。
以上就是Google Analytics 中各篩選功能的差別,如果還有想到的內容,會再補充上來。
有問題也可以互相討論~
2 篇迴響
請問~
我如果用一樣的條件下去篩選
為何 表格篩選 比起 進階區隔 更為精確呢?
ex: 都用 page : matching regexp : ‘某段網址’
進階區隔 還會多出許多非我想要的內容 請問這時候該怎麼辦呢?
「表格篩選」是從預設報表列出的資料裡去做篩選(已經有數據列表了,只是從中間撈出部分數據),
「進階區隔」則是臨時去修改預設報表(依造你的設定去產出臨時的數據列表)
這要牽涉到 Google Analytics 的「資料取樣」,之前在寫這篇文章時,Google Analytics 的取樣沒有這麼嚴重,出來的數據幾本上都一樣~
但現在 Google Analytics 的資料取樣分析關係,只要工作階段量超過設定的門檻就會進行取樣,造成數據都會有些不同,也會產生不準確的情況。
Google Analytics 說明中心的原文:
“如果您以套用區隔、篩選器或次要維度等方式修改預設報表,或是使用預設報表沒有的維度和指標組合來建立自訂報表,系統就會對 Analytics (分析) 資料進行「臨時」查詢。
這時 Analytics (分析) 會先檢視經過匯總處理的資料表,看看其中否包含臨時查詢要求的所有資料。如果缺少任何資料,Analytics (分析) 會查詢未經篩選的完整資料集來完成查詢要求。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您指定日期範圍中的工作階段數量超出您資源類型的門檻,臨時查詢就必須進行資料取樣。”